宁波市鄞州区机关事务管理局聚焦深化财务核算改革,探索构建“一对多”机关财务管理服务机制。以深挖财务效能潜力、精调职责布局为突破口,通过整合财务资源、优化机制架构、明晰权责边界,构建“一个单位服务多个部门”的协同格局,着力打造“集中管理、标准统一、分工明晰”的财务管理体制。
一、系统把脉,找准“症结点”精准破题。
鄞州区机关事务局会同区委编办、区财政局等单位,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全区机关事业单位进行全景式扫描,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和预算一体化推进,区小微单位财务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。一是部分“小而全”的机关单位财务人员配置比例过高,小微单位财务岗位流失严重,造成人力资源匮乏,对财务工作的专业性构成直接挑战,例如某单位编制8名,需配备2名人员负责财务工作,财务岗位编制使用占比高达25%,存在人力资源浪费的情况;二是部分“编外补”的权宜之计埋下风险隐患,有些单位因财务管理体量不大而使用编外人员辅助,存在人员流动性高、数据安全隐患突出等风险;同时存在财务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、权责边界不够明晰、财务人员专业力量薄弱等问题。
二、靶向攻坚,探索“一对多”科学解题。
立足问题导向,加大跨部门整合力度,构建财务管理“一对多”服务机制,逐步破解部分区级机关财务力量薄弱、运行成本偏高、风险隐患交织等问题。一是强化机构职能保障支撑。突出财务代理职责、统筹整合资源力量,在区机关事务管理局设立机关单位财务核算中心,主要负责被代理单位财务审核、核算、内控等。强化机关财务扁平式管理,有效缓解专业力量薄弱现状,构建降本节支与风险管控联动优化的新格局。二是实施小微单位集中式管理。建立多维评估模型,综合考量单位人数、资金流量、支付频次等指标整合财务力量,共计23家机关单位纳入财务代理范围,各单位在预算管理、财务工作主体责任、单位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,将会计审核、记账业务等纳入统一集中核算管理,严格按照相关政策规定进行审核,进一步提升了财务工作的规范化、科学化水平。三是促进低效岗位集约化整合。区委编办对纳入统一代理单位精简优化编制及编外用工控制数配置,并退回第三方及其他人员,推动人力资源向重点工作流动,实现岗位适配度与人员使用效益双提升;同时,进一步强化了机关事务管理局编制保障,编制数量和中层干部职数得到增加。
三、建章立制,聚焦“抓长效”有效答题。
聚焦做好长效机制建设,保障财务协同工作高效运转,创新构建“三化”工作机制。一是准入标准统一化。区机关事务局会同区委编办、区财政局开展专项研讨,在延续历史管理脉络的基础上,明确人员规模、预算额度、业务频次等核心指标,统一财务代理准入标准。二是责任分工明晰化。构建“三方协同”责任体系,会同区委编办、区财政局联合出台《关于明确机关事业单位财务集中核算职责分工的通知》,细化财政局监管指导、财务中心具体负责、被代理单位主体责任的权责清单,进一步厘清三方权责边界。三是业务流程标准化。制定《财务代记账单位联络员工作制度》,通过明确岗位职责、细化审批程序、建立标准化操作规程,实现报销凭证格式统一、审批流程全链贯通、账务处理标准规范的多维提升。